星期一, 10月 05, 2009

兩種同理心

在心理學中,同理心有兩種。第一種是情緒的同理心,譬如看見一個人哀傷,你也覺得難過;看見一個人高興,你也感到興奮。這種同理心是大腦鏡像神經元透過模擬對方的臉部表情、身體姿態,從而得知產生那些表情動作背後的情緒。她的特點是不需要知道一整個故事,只消憑一張失去所有、驚慌的臉孔,就能切實接收而 情同此心

第二種同理心也跟模擬有關:想像假如自己是對方,在面臨同樣的處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簡單講,就是設身處地。這種同理心需要知道事情發生的前後脈絡、故事背景,否則想像便無所依憑。他其實是一種蠻理性的過程,目的是為了尋求理解,以 心同此理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很無情,很難跟著別人高興而高興,難過而難過,就好像心被掏走了一樣。我甚至懷疑假如有一天親人過世了,我仍然不會掉淚,也感覺不到悲傷。但矛盾的是,看小說或影片時,我卻很能進入故事的世界,心情也跟著擺盪起伏。因此我大膽猜想,我有第二種同理心,卻缺乏第一種。

這恰好能解釋為什麼我看見路邊可憐的乞討者時幾乎一點憐憫之心都泛不起;而當有人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我反而卻又沒別人那樣生氣。

語:願我們都能情同此心,心同此理。

7 則留言:

小熊 提到...

學長: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下禮拜一要揭曉了,在Mankiw 的 blog 上,感覺各經濟學家最看好的是 Fama。也希望他今年可以得獎。

不過,有人認為因為去年金融海嘯,傳統經濟學受到了很大的質疑,所以呼聲最高的是研究行為經濟學的經濟學家,他們將心理學納入了經濟學。

不過我心裡頭最希望的還是 Fama 得獎。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我也衷心希望Fama得獎,但他們敢在此時褒揚「效率市場」嗎?諾貝爾獎多少還是看風向的。

結論:再等兩年吧!

小熊 提到...

學長: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剛剛宣布是美國總統 Obama,看樣子,今年的諾貝爾委員前提是政治正確性大於實質。

由這風向球看來,Fama 今年得獎機會微乎其微。

小熊 提到...

學長: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由 Elinor Ostrom 跟 Oliver Williamson 得獎。

其中 Elinor Ostrom 是女性,應該是經濟學獎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得主。不過感覺 Oliver Williamson 的研究內容跟楊小凱很像便是。

只是很可惜不是 Fama。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是啊!不過一如預期。

兩位得主我都沒聽過,相信幾天後報章雜誌便會有詳細點的介紹。跟你打賭,吳惠林一定會插一篇。

小熊 提到...

學長:

我本來也以為吳惠林老師會出來寫幾篇文章,畢竟像去年的 Krugman,縱然不是他專業領域,他也是會出來寫個評論,然後強調市場機制還是比較優於政府干涉的。結果今年等了幾天,到今天都沒出現,可見這次的得主研究領域台灣經濟學界相當不熟悉。

此外,因為上輔導課的關係,所以我仔細去思考了在經濟學原理中傳統個體課程的編排方式。傳統個體經濟學的編排中,第一章大抵便是說說何謂經濟學,然後介紹資源有限,所以人會選擇,選擇背後是用機會成本在思考,然後用生產可能曲線的圖形,把資源有限、機會成本用這圖形表達。接著用機會成本的觀念,去介紹比較利益跟絕對利益,然後說社會會是分工的。接著第二章便會進入需求與供給跟市場均衡分析,然後之後的章節便展開了對需求的討論,對供給的討論。

我在準備輔導課時,我就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編排,好像有些不連續,因為感覺起來,在第一章學比較利益跟絕對利益的觀念,根本上來說,在供需模型上看不出來,也得要到最後上國際貿易時,這觀念才會又重新跑出來。

可是我想到楊小凱說的,供給跟需求只是分工的側面,我才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在想之所以會在第一章強調分工,就是在告訴讀者說,正是因為社會呈現專業化分工,才會出現市場供需,如果在自給自足的社會,是不會有市場,也不會有供給跟需求的。

只是我覺得很可惜,許多教科書跟老師雖然一開始便會提到比較利益跟分工,但是不會去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我那天上輔導課時,一方面心裡覺得這很重要,一方面是我自己很想這樣上課,便花了一堂課跟學生強調課本這樣編排的理由,以及供給需求模型只能用來分析分工的社會。

感覺一半的學生有興趣,一半的學生覺得很無聊。不過我自己倒是上得很愉快。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小熊:

雖然你這樣解讀有道理,但通常教科書並沒有把分工和後續章節的關係講得很清楚。此外,我們學到的經濟體系圖也是一邊為純生產者、一般為純消費者,然後分別開始供、需的討論。因此我覺得一般教科書這樣安排並沒有楊小凱論及的深意,只是因為分工是經濟體系形成的核心,故有必要放在前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