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01, 2009

市場的動能與效率

(本文為接續「效率市場」)

問題一:股價有沒有動能?

我認為有,理由是:股票的理論價值等於未來淨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公司未來的淨現金流量無可避免和景氣循環有關。我們常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意思是股市價格的走勢和經濟景氣一致,但會提前反映。既然相信景氣是有循環(動能所造成),而非隨機的,股價就沒道理沒有動能。而有動能的意思是,若第t期的股價上漲,則t+1期也傾向於上漲,表示股市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只是預測價值可能不高,因為連經濟學家都很難準確預測景氣循環的轉折,何況隨機性更強的股市。

第二個理由是資金流動(cash flow)的過程通常需要一段時間。資金流出入股市可分為兩大因素:一種是總資金量的擴張和收縮造成的,一種是資金在各種資產間流動造成的。例如當央行調降利率,施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就會使得總資金量膨脹而推升流入股市的資金水位,而利率走低同時也提高股票的理論價值。因貨幣的釋出或收回需透過金融體系傳導,其duration通常都在一年以上,故此部分資金流動對股價的影響並非隨機型態。然而在各種資產間流動的資金就難以捉摸多了,因為資金會在為數眾多的資產間,考慮其風險報酬而流向最有利的類別,這部分理論上還是有跡可尋,但太過複雜。

第三個理由是資訊傳遞需要時間。很多研究都在做事件的效果,例如公佈失業率後對股市的影響等等,這是因為資訊並非以光速傳遞,市場解讀資訊也需要一點時間,故在此期間內股價可能受影響而存在動能,或出現超漲超跌的情況。可見的是,這類的影響期間比較短,通常在一個月內。

由上文可知,動能有,但隨機性也強。而其隨機性是否強到完全消減動能帶來的預測價值,則為學術與實務界的歧異之處。

問題二:動能和效率如何並存?

理論上這是不可能並存的。因為同意股市有動能,表示股價能預測,而效率市場則認為股價是隨機漫步,不可能預測的。

關鍵在於淨現值的變動。拿債券來說,債券的理論價值即使在所有條件都不變下也會隨時間而變動,終至收斂於期末價值。假設市場恆有效率,價格永遠等於價值,那即使第t到t+1期之間沒有任何新的資訊,Pt也不會等於Pt+1。

回到股價,因為未來的淨現金流量並非是一個常數,而應該是類似波一樣的循環,因此即使什麼事都沒發生,隨著時間經過其折現值也會變動。寫成公式,則:

ΔPt=Δ淨現值t▕條件不變+Δt的新資訊+t期前的資訊+雜訊

按傳統效率市場的觀點,第一項等於0,第二項為100%,第三、四項也為0,而第二項的影響是隨機的,這是絕對的效率。但如果未來淨現金流量和景氣循環關係密切,則第一項不為0,且它有趨勢、有循環性,理論上可預測。加上第二項的期望值為0,可推論出在效率市場的情況下(價格恆等於價值),股價存在動能。又因為第一項的動能主要來自於經濟景氣面,可知在短期內(如每日)該項的影響性極微,但中長期便不容忽視。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研究結果發現短期股價更接近於隨機漫步的原因。

我認為上式的拆解可以解釋許多學術與實務界的矛盾,與效率不效率的爭辯。

問題三:既然沒有人能賺取穩定的超額報酬,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躍躍欲試呢?

我想到好多種答案。第一種是:既然有人要被騙,就有(基金經理)人出來騙。第二種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行,加上因果關係很難論定,賠錢可能是運氣不好,賺錢也許不是運氣,只能不斷嘗試來確認自己到底行不行。第三,自己開車總是比較有趣。第四,能賺取穩定超額報酬的人雖然沒有,但長期下來能賺取到超額報酬的人,有。最後,站在專業投資機構的立場,沒有任何廠商會因為「整個行業平均而言只能賺取到正常利潤」而放棄經營,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有競爭力。

最後,如果你看到這裡,謝謝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