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3, 2009

人生顏色—村上春樹與楊小凱

最近讀了兩本書,莫名其妙使我對人生志業的選擇,或未來數十年該怎麼過這類的疑問有了更釋懷、更清晰的看法,一本是《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本為《楊小凱經濟學文集》。你沒看錯,主題和「我的志願」之類完全不相干。

村上春樹素負盛名,產量也驚人,但我卻從未完整看過他任何一本書,更別說是買了。《關於跑步》卻是例外,因為它是在說跑步之於他生命的意義。

裡頭有一段自陳他如何變成作家又同時是跑者的往事。我才知道,原來他早先經營一家店,雖然沒什麼生意頭腦,也無多大興趣,但憑著妻子支持辛苦了幾年也漸漸上軌道。直到29歲那年,他想說快30了,抓住年輕的尾巴總該做一點什麼吧?(據他說法)而後在一場棒球賽,一記清脆的安打聲中,突然萌生「來寫小說吧」這樣的念頭。起初仍一邊經營生意,半夜寫稿,連寫兩篇都獲獎後他開始想,也認為自己應該能,寫一篇規模更大且自己認可的作品。於是轉讓掉店面,一發不可收拾。

我一向不大信任小說家,他們總是可以把沒的事,或其他事的材料拿來摻在一塊兒。但這樣的故事確實擊中了我不敢承認的偏執—人在年輕的時候要仔細思考自己的志業,就像夾娃娃一樣:選定它,夾住它,然後不管是否成功就都是它了。

這種偏執會讓人過於重視他年輕時的幾次選擇,以為那是決定此後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會讓人在做了某一次選擇後,誤以為他之後的可能性便大大縮減了。

並不是說,很晚再思考人生志業的問題也沒關係,或我們可以憑沒來由的感覺行事。而是,沒有誰說人生青壯二、三十年的時間都只能做一樣或類似的工作。轉換跑道當然要代價,卻不表示這代價不值得。

按照楊小凱的說法,我們生來為了餬口都得選擇一種專業(和專業化程度)。而選擇何種專業的準繩當然是希望預期產出(所得)愈大愈好,以及投入成本(包括學習的投入)愈小愈好。用「效率」的觀點解釋,亦即在既定產出下所需投入最少;或既定投入下,產出最高的專業。(海上鋼琴師兒時第一次看見鋼琴即能彈一首好琴,終成為不世鋼琴家,為專業化效率最高的典範。)

簡化來說,影響「專業化效率」的因素可分為「興趣」和「天份」。有興趣的事物不一定有天份,譬如有人很喜歡做生意,卻無做生意的頭腦;而有天份的事也可能壓根兒沒興趣。若能找到自己有興趣又有天份做的事,意謂跟別人花同等的努力,成就卻比別人大,當然是非常值得做的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都很強調小孩子的開發,開發他的興趣,開發他的潛能,以早一步取得成功之鑰。

然而能如此幸運的人畢竟少,多數人得在有興趣但沒天份,或有天份卻沒興趣之間抉擇。我認為興趣又會比天份重要一些,因為興趣會引導人不覺間投入更多,因此雖然不見得較具效率,卻終得以產出更多。這是為什麼晚近愈來愈強調興趣的原因,除非對某件事天賦異稟,否則興趣的順位還在天份之前。

說來據我經驗,能年少時就發現自己興趣和天份何在的人是少數,或者可以這麼說,擁有強烈興趣偏好和獨特天份的人乃少數。這為老一輩比較不重視興趣天份的觀點提供基礎—既然先天條件差異不大,看什麼行業賺錢去學去做就是,更何況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不過我不喜歡這種「做什麼都沒差」的解釋。

比起選擇一種專業,楊小凱更強調的是每個人都得「選擇一種專業化程度」。簡單說,為了生活我們可以選擇完全自給自足自立更生,也可以只靠一門專精的功夫賺錢。在分工細膩的今日,自己種菜種稻劈柴砍燒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見,故選擇專業化程度更大的意義在於我們到底要選擇多專精的工作。

舉例來說,公司銷售人員的專業就是賣東西,一樣的產品他們可以賣得比別人更多;研發設計人員的專業在於開發商品,把東西從無變到有。然而由於兩者的專業截然不同,所謂隔行如隔山,研發人員講的話銷售人員聽不懂,反之銷售人員反映的客戶需求研發人員常淡然漠視。於是專案經理的職缺便悄悄出現了。專案經理懂一點銷售概念,也懂一點研發技術上的細節,兼具企劃和基本的管理才能,於是能聯絡兩端降低溝通的成本。

銷售和研發人員選擇的是高度專業的工作,而專案經理選擇的就是專業化程度相對低的工作。所以並不是說選擇愈專業的工作愈好,對每個人而言都存在一種最適合他的專業化程度。用興趣和天份的觀點來看,沒有強烈興趣偏好或獨特天份的人最好選擇低一點的專業化程度,而不是什麼都沒差。

拿「老師」來說,教中小學的教師需要對各門學問都多少涉入,即使本科專業也不必專精到頂的程度;而大學教授就至少需要一門看家學問,學得精遠比廣重要得多。所以對單門學問特有興趣或天份的人適合當教授,而對各門知識都有興趣卻無法忍受深入鑽研之苦的人來說,適合當中小學教師。

此外,如果再考慮未來產出(所得)的不確定性,解釋起人們對志業的選擇就更強了。有些工作,投入產出間的關係明確而穩定,如公務人員、老師、軍人等,有些的不確定性就非常高,如創業。所以如果有兩組專業(化程度)之於你的投入及預期所得相同,穩定的工作是最佳選擇,除非不穩定的工作能提供足夠高的超額報酬,否則是沒有人要做的。

老一輩的人總叫子女找份安穩的工作,是順著做什麼都沒差的理路,得到穩定最好的結論。而每每不景氣時,軍警公務人員和教師的考生倍增,也是大家提高了對工作不穩定風險的要求報酬所致。

說來上述的結論十分普通,但從前的看法總是比較片段,而楊小凱的觀點卻剛好可以串起所有散落的拼圖,雖然他這本書並不是在講這件事,能如此梳理自己的看法還真令人開心。

語:所以,用楊小凱的觀點解釋村上春樹的選擇又是怎樣呢?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學長:

提到楊小凱,那時我剛上研究所的時候,看到了他的書中的新架構,讓我在研究所的學習當中,腦袋中不時交錯著他的新架構與傳統的古典邊際經濟學的比較,說實話,因為有這樣的比較,讓我在學習古典學派的邊際經濟學上,清楚很多。

說實話,自己真的很懷念當初剛上研究所時學習經濟學時伴隨而來的新鮮感與腦袋中思考的收穫,那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大學從沒有過的體驗。

另外,推薦紅豬的主題曲給你聽:

http://tw.youtube.com/watch?v=X9YULhNuC18

紅豬主角有一句名言:我寧可當一隻豬,也不願意當法西斯下的狗。

我覺得這真的是很帥的一段話。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謝謝!

匿名 提到...

學長: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我覺得相當的好。推薦你看。

來源網址:

http://vincentatntu.blogspot.com/

文章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sschen/profile/Meaningful.pdf

我之前對於自己論文的疑惑,在這篇文章得到了充分解釋。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謝謝囉!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簡單心得:

1. 那個匯率模型的例子說明,市場基要(也就是經濟實質面)是存在時間相依性(time dependence)的,這很符合現實。模型A和B都假設為time independence,因此無法解釋那個匯率的puzzle。

2. 進一步說,模型C不見得正確,因為也許有D、E、F...都可以推導出匯率波動性大於市場基要的結論,但起碼我們可以知道,正確的模型一定隱含time dependence。

3. 參數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產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無法提供檢驗的參數沒有意義。

4. 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這世界產生影響,只是絕大多數的影響力都極其細微,細微到不可能驗證的地步,因此證明這種細微影響性的模型毫無意義。好的經濟理論要能抓住影響性最大的因子,解釋力才會最高,也才可能預測。

匿名 提到...

學長:

最近我有一個家教要我教他計量經濟學,這對於我來說是一項新的挑戰,不過,比起早就教到爛的個體跟總體來說,教計量讓我收穫頗多。一些以前我只單純當作數學式子或是數理證明的定理或公式,因為我要教書,為了講解,因此有了很不一樣的體會。

我的體會是,畢竟,統計跟計量經濟學是在處理資料的學問,很多公式或定理,從剖析資料的角度觀之的話,會簡單好懂很多,此外,這些公式也不單單只是嚴謹的數理證明而已。像條件期望值,就是一例。

不過,這體會似乎來得有些晚,一般人應該在考研究所就有了這些體悟了。

此外,最近有些想法,想說不吐不快,可能最近部落格會打一些新文章。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我倒是因為最近比較忙而一文未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