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7, 2009

精確的錯誤與模糊的準確

記得升大四那年,上程大器統計學的第一堂課,他在偌長的黑板中間畫一道圓用力的點數十個點,範圍大概就是比你以拇指為圓心攤開手掌來輪一圈還大一些,然後他咚咚咚跑到最邊邊,再用力點數十個點,全集中在一個鼻頭大小。他說,這叫精確,那叫準確,是不同的。

統計學要的是準確,再求精確。「精確的錯誤比模糊的準確還不如」,這是巴菲特說的。

以我所處的金融領域來說(我相信什麼領域都一樣),學術界在理論建構、實證分析上往往具有無比的精確性,如:x每變動一個百分點將帶動y變動0.23個百分點;或x的解釋能力為百分之39.867;或我們可以調整資產配置讓每承擔一單位風險可以再多出1.2854%的報酬率等等。知道能多出1.2854%當然比只知道多1~1.5%好,但如果正確答案是0.2呢?

在我看來,學術界無可避免要從精確的錯誤出發,再一步一步的邁向目的地。這努力值得,卻十分辛苦,尤其愈靠近目標,愈是寸步難行。相反地,實務界多從模糊的準確著手,因為準確才能賺到錢,所以準確是最重要的,至於精確度只要大概大概就可以了(另一原因是,有時候放棄精確的方法可以改善準確性)。但也因此造就了實務界中各種千奇百怪的理論和實測方法,有些有道理,但更多是完全不科學也沒有邏輯根據的東西,這使得實務界面臨再進一步提升獲利的瓶頸。就像射箭,雖然大都可以擊中靶,但總射在最外圍拿個一分兩分,總分當然不可能高。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學術界從遙遠的錯誤過來,實務界則聘術士煉丹,兩相輕視。

是否,可能把科學性的實證方法和學術理論的精神帶進實務界?可能,當然。起碼我就知道有人在做這樣的事,包括我也是,儘管這對於我只是剛開始而已。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學長:

精確是否就是像所謂的用來判斷估計式好壞的不偏性, 而準確就像是用來判斷估計式好壞的有效性

可以用這樣的觀念來類比嗎?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不是ㄟ,精確代表「最小變異」,跟偏不偏沒有關係。準確就是有效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