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4, 2008

水晶球物語

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報章媒體多半頌揚他於1994年曾準確預測東南亞金融風暴,「因而奠定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也報導他感到很自責,竟沒有料到這波次貸危機。其實百年來全世界曾發生過的金融/經濟危機不少,而每次也總有一些人洞燭機先發出警告,我相信他們的觀察必有過人之處,但我從未見過有誰能一次又一次地預見危機。這是因為大型的經濟風暴相隔較久(約8-10年),人一生從成年後難得經驗幾回;且歷次衰退發生的原因、型態不盡相同,自然水晶球也難以每每顯靈。

如果對總體經濟的複雜運作有透徹的瞭解,的確有較大的機率能參透未來。只是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只能亦步亦趨的修正,再修正。舉例來說,選前許多人看「馬上好」,兩岸開放、擴大內需、稅改等等議題使人相信臺灣一定能自外於全球景氣轉涼,越冷越開花;選後兩個月,大家在談的是:景氣是否在第三季落底?前陣子主計處公布的GDP預測值,第三季正是底部;再一個月,市場的共識變成今年第四季至明年第一季為谷底;現在,你再說明年第一季就會好,會被笑的。

在這裡,公司每隔一陣子就會請人家來解說總經情勢,總結一句:越來越悲觀而已。

所以不管是誰的水晶球,如果當下壞,那就看更壞;如果好,那就猜更好。好吧,我得中肯一點,其實會造成這種現象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心理偏誤,人在很糟的環境中很難往好的方面想;其次,是方法上的系統偏誤,因為我們只能用歷史資料來推測,一團慘兮兮的數據當然生不出美好的將來;此外,經濟波動是有慣性的,不論是開往地獄或天堂的列車都無法立刻停下來,所以往往壞事只是一連串更大壞事的兆頭而已。

基於上述原因,我在運用水晶球的時候十分小心,但功力太淺,結果總是什麼都看不見。不過我還是想摘要一下自己的些許想法:

1. 這次風波要平息,資產價格要先穩定下來,主要包括房市及股債市價格。

2. 然後,金融體系及一般產業的流動性問題消失。

3. 民間消費增強,投資開始增加。

前兩點有點互為因果,不管如何,在全世界各國政府及央行的聯手注資下,至少看到了初步的正面訊息,因此我不認為企業獲利衰退或經濟衰退的情況會持續很久(以我國的情況,我猜上市企業衰退從今年第3季持續至明年第一季,如果拖一年以上,那災情嚴重的程度又會超乎目前想像)。但我不認為復甦力道會很強勁,畢竟這次為了救市太大手筆,到時候得付些代價。這些看法平凡無奇,也很可能不準,畢竟我們的經濟生命來自於「科技業」的「出口」,不確定性之高遠甚於其他國家。

IMF對我國的經濟預測向來很悲觀,10月最新的數據中,我國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只有2.5%,相較於南韓、香港及新加坡的3.5%,我不懂我們為什麼會特別糟,畢竟至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環境相對安全得多,訂單、出口劇降是警訊,但應不至於比2001年嚴重;相反地,我國主計處公布的預測數向來樂觀過頭,5.05%,雖然預期會下修,但想必也是在4.5以上,兩者差距之大證明預測之萬不可靠。

語:記錄一下自己的水晶球物語,半年後再來檢驗,應該很有趣。

2008.10.17 差不多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隔天,美國的一些重要經濟數據顯示總體經濟狀況已嚴重惡化,全球景氣都不樂觀,看2009年衰退的比例越來越高。這表示:我還是太嫩了!既然金融危機已全面蔓延到一般產業,就不大可能短期善了,企業獲利連四季甚至五季衰退的可能性大增,真糟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