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5, 2008

兩岸開放

上禮拜六和學弟們聚會時,柏存質疑台灣已過份依賴大陸,而兩岸開放將加劇此一情況,大陸風險很高,把雞蛋放在一個不安穩的籃子裡,經濟如何能安穩?同時產業外移又留下失業問題,兩岸開放對台灣經濟真的是有益的嗎?

這是大部分反對,或質疑兩岸開放最主要的理由。我突然發現,任何說贊成兩岸開放的人都必須先好好回答這兩個問題。

首先,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到底有多重呢?依照財政部統計,可求得民國94~96年間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的貿易依存度分別為:26.21%、27.15%、27.95%,佔四分之一強,趨勢呈緩慢上升。但台灣對大陸貿易最主要是出口,因此若只看出口,則依存度大幅提高為:39.15%、39.81%、40.71%,趨勢也是緩慢上升,但比重就佔了四成,不可謂不高。(若按照經濟部國貿局編制的數字則更大)

第二,兩岸貿易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有多大?答案是若對大陸的出口減少1%,折合減損GDP 0.27%,這是純粹就帳面上計算,實際影響數絕不止於此。台灣是典型的小型開放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向來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以去年來說,台灣進出口貿易總值分別佔GDP 55.6%,61.5%,比之美國的14.5%,7.8%,日本的3.3%,14.9%,南韓的34.9%,36.7%,中國大陸的30.1%,36.9%都高,雖然比不上新加坡的180.6%,205.6%(相信也比不上香港),但已足以看出貿易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我國一直以來都享有貿易順差,出口更是經濟成長的引擎,但如果把貿易淨額拆解成「中國大陸」與「非中國大陸」兩部份,則可發現我國對大陸以外的國家不但呈現逆差,還以每年10%的速度擴大,而使我國免於貿易赤字,甚至還享有鉅額貿易順差的原因全來自於對大陸出口的快速成長。由此看來,中國大陸的確緊緊抓住我國經濟的尾巴。

沒有誰想受制於人,何況是敵對國家,因此許多人便主張:為了分散風險,台灣海峽應築一道防火牆。

但這裡頭卻犯了幾個錯誤。第一,財務上的分散效果必須建立在資訊透明的假設上。資訊不充分,首當面對的就是無知的風險;何況連風險的來源、性質都不瞭解,又要如何分散風險?反之資訊充分,風險就能加以控制,如移轉、分散或消除。然而我們共有多少台商在大陸?攤開地圖,能說出台商的分佈嗎?我們知道台商經營的行業別、規模、獲利、創業的失敗率嗎?這些都是錢進大陸最最基本的資訊不是?如果這都不清楚,那大陸的政治動向、經濟政策、法規環境呢?國際列強在大陸的商業版圖、競爭優勢與下一步呢?如果都不知道,那風險還真是高吶!我相信台商,或有興趣到大陸創業的企業家們一定有其資訊管道,但這些資訊不見得完整也未必正確,政府不想知道也就算了,把資訊趕到下水道的結果,不僅讓企業家面臨更大的風險,從而自己也無法掌握兩岸貿易的真相。

第二個錯誤,是管制不能分散風險。很抱歉我用「管制」一詞,因為不論是「戒急用忍」或「有效管理」,實際上執行的結果就是管制。我知道政府是想提高投資大陸的門檻,使部份企業家轉往其他國家,或索性留在台灣創業。但一來財務上的風險分散是透過市場運作自動完成,不是靠管制;二來蚊帳似的防火牆幾無任何阻擋蚊子往外飛的能力,倒是成功阻擋不少欲回流的鈔票。商人逐利而居,在台灣沒機會,死也要出去,何況只是繞個彎,輕而易舉;但企業要能在國際上競爭,資金的自由流通很重要,自然避管制區而遠之,遠之,再遠之。

釐清一些問題後,我想可以嘗試回答柏存的疑問。「依賴大陸」是的,但我要說現在全世界已不可能自外於中國大陸,1月23號以來大陸面臨50年僅見之大風雪,全世界都為此打了一聲噴嚏。台灣,不論總統換誰做、經濟政策為何,都決無可能避開(或說分散)大陸的衝擊;你說減輕?也許會,但其程度就好像本段的行距縮小1pt一樣,眼睛再好也看不出來。雖然兩岸五十年來政治冷,但解嚴後經濟迅速加溫,到現在咱們的皮跟肉都黏上了,大陸所感受到的每一份喜悅與痛楚都將切實地傳到台灣的神經,不會因為我們放棄淘金,緩進大陸,把賺錢的機會讓給日本、南韓及西方列強,將來一旦大陸經濟重挫我們就會好過一些。

歷史明鑑,經濟危機中受傷程度最輕,及最快能從景氣衰退中復甦的,一定是健康的經濟體。因此強化經濟、金融體質才是防患未來的良方。

歷史明鑑,不論是滿清還是日本,鎖國的下場都很慘。大國如此,一向靠貿易生存的小國台灣焉能不如此。十年來的鎖國心態使我們無法參與景氣時經濟快速成長的喜悅,每每只能搬出台灣經濟奇蹟聊堪自慰。這種傷不是一次狠狠刮你一刀,而是漸漸地消磨你的生命力,從這幾年上市櫃家數銳減,創投規模萎縮,都可以看出台灣經濟越來越缺乏新生的活力,終點隱約是一灘死水。

因此我要說,該來的還是要來,不能因為怕將來經濟重挫就從現在開始放棄經濟成長。對於兩岸經貿我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如建立兩岸資訊平台,如健全金融及經濟制度。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或許不好,但如果所有人在衡量風險報酬後仍然決定如此,就表示與其把雞蛋分散到一堆籃子卻兼顧不了,還不如放到同一個籃子裡好好看著。事實上,也少見企業家將事業全壓在大陸,因為他們也顧慮大陸的政經風險,大部分都是透過分工:工廠設在大陸、總部設在A國、研發中心設在B國、行銷部門於全世界,之類。

文章至此我刻意忽略產業外移那一段,是因為我看到李家同的一篇文章,應能很好的回答柏存的疑問。我當天只想到針對外移而產生的結構性失業,政府應提供社會福利,套裝就業輔導、仲介與失業救助,以減輕產業外移帶來的失業衝擊。但長期而言,還是要看我國之願景是想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是如香港、新加坡以金融為主的國家?如果是,那我們可以不必有工業;還是如瑞士、荷蘭、芬蘭以精密或高等工業為主的國家?如果是,那我們得準備好十年磨一劍。總之,台灣得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堅決,然後能不怕後起新興國家的磁吸效應,否則大陸之後還有更多金磚,難道我們都要一再築高牆,當起孤獨的王嗎?引錄李家同的文章于後:

許台灣一個未來:打造實力國家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投縣埔里)】

最近正值選舉,政客們當然知道人民對於國家的狀況不太滿意,所以紛紛告訴我們他們要替我們打造一個美好的國家,不再有政黨惡鬥,不再有貪汙,不再有緊繃的兩岸關係,也不再有不當的經濟管制,讓人民潛能可以充分發揮。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心目中長久以後的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我們不能只將 目前的一些缺點改掉,就算大功告成。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眼光,不僅能使人民在近幾年內有好日子可過,而且要使我們的子孫都有好日子可過。

如果看看世界上所有富有國家,不難發現,除了少數靠自然資源的國家,幾乎都有個共同的特色:工業水準非常高。北歐的小國,一直是國人羨慕的對象。為什麼這些小國的經濟如此之好?以芬蘭為例, 芬蘭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人口只有幾百萬,更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是芬蘭的Nokia公司已在近日內即將有自己的CDMA技術(一種通訊技術),充分表示它們的工業水準。

再看荷蘭,國民所得高達三萬八千美元,全世界第十名。荷蘭的菲利蒲公司是世界家喻戶曉的公司,可是最值得荷蘭驕傲的是他們有ASML公司;在全世界十大半導體儀器供應商中,這家公司名列第三,供應的儀器動輒上億元台幣。半導體儀器可以說是最精密的儀器,一個國家能夠製造這種儀器,就可以說是工業水準高的國家,十大這類儀器供應商,只來自三個國家,美國、日本和荷蘭,我們實在應該佩服一個小國能夠有如此高水準的工業技術。

我們不妨看看所有工業技術高的國家,他們也許有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但是不會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發生民不聊生現象;日本有過經濟蕭條,既使在這些日子裡,你去日本也不會感覺到這種經濟蕭條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我們不妨來看看台灣的情況。雖然我們的工業水準不能算很差,但是比起先進國家,我 們落後得非常之遠。我們不會製造重要的儀器和機器,不會製造關鍵性的零組件和原料,也不能掌握關鍵性的製程。我們的技術是建築在先進國家的技術之上,因此產品附加價值不高。由於附加價值不高,只好強調減低成本,而最快方法乃是將工廠外移到工資低的地方去。這種現象造成了高失業率,嚴重地影響到我國的經濟。

我們未來的國家一定要是有實力的國家。所謂有實力,乃是指有能力製造出高附加價值產品,這種能力,來自本領高強的工程師。如何能培養這種工程師呢?建議政府出資贊助幾個極有挑戰性的研發計畫,參與計畫不能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必須一切從基本做起,以確保我們國家有相當好的工業基礎,由於計畫具一定難度,可由此培養大批優秀工程師。我們的工業技術已經落後於韓國,我們的工程師的聰明程度絕不亞於韓國工程師,但他們的領袖們有野心和耐心。因為有野心,他們的研發計畫往往極具挑戰性;因為有耐心,他們肯花時間來做往下扎根的工作。

如果我們的領袖們有遠見,想將國家改造成一個有實力的國家,他們必須有野心和耐心。只要他們肯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做事,我們的工業一定會有大大的進步,經濟一定會大為改善,國民所得也會大為增加。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領袖們只會叫一些發展創意之類的口號,不論兩岸關係多好,社會多和諧,經濟不會變好的。

我們是有實力成為一個有實力的國家的,我們有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在等待挑戰,一切都 看領袖們了。

【2008/02/02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