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26, 2007

一口飯的競賽

賽局理論告訴我們如何在考慮其他人的決策後找出各自的最適選擇,進而達到均衡。但這些最適的理性選擇卻不能保證是最佳解,也就是我們似乎都做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結果卻未必是大家所樂見。

最有名的例子要算這道猜數字的遊戲:在座每個人選一個0~100的數字,誰猜的數字最接近平均值的2/3即贏得比賽。一開始我們會想:如果每人都隨機挑一個數字,則平均值會落在50,而50的2/3是33.3;但進一步想,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如果大家都想到這一步而選了33.3,那22.2才是正解;然又擔心其他人也料到此,所以應該選14.8……一直推下去,我們會發現最聰明的答案是0。

但我們不敢選。即使在聽到遊戲規則時就瞭解0才是最適選擇,但我們不確定其他人是否也會很有默契地選0,而這份不敢、懷疑集體導致平均值遠高於0,因此真跑去選0的人反而贏不了。這款遊戲的精神是:其他人的決策會大大影響玩家的選擇,考慮對手的真實決策才是關鍵,若其他人推兩步,則推三步為贏家,其餘皆輸。

現實總不如遊戲美好,在生活上我們更常遇到的是互相猜對對手的選擇,卻集體陷往更討厭的方向。一開始是這樣的:一位有錢的媽媽有感於「英文是個趨勢」(報章雜誌用語),於是讓她的寶貝孩子進雙語幼稚園就讀;幾年後又憂心將來那肉弱強食的社會,沒點才藝哪行,於是送寶貝去補鋼琴、補繪畫、心算速讀作文書法右腦開發外加體驗營(每一種都好重要),幾年下來寶貝的確比同學齡的孩子更厲害。此活教材無可避免吸引了隔壁的陳媽媽、寶貝同學的王媽媽李媽媽林媽媽們暗地效仿,一段時間傳開了後,像蒐集百家姓似的,一疊管他姓什麼的媽媽都勒緊褲袋跟她們老公說:「我想讓孩子去補……吧!現在好競爭的……」

從前大家都習慣聽槍鳴起跑,到哪一年級哪一階段學什麼做什麼,像是一種秘而不宣的默契,只是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各家的寶貝們鞋子還沒穿好甚至才剛學會走路就得邁開幼稚的腳步了。當其他人都先起跑,還在原地的人就落後了,所以「跟上去」也是很理所當然的選擇。

寶貝們一定沒想到同樣的故事將在他們的生命中一再上演。為了升學考試,同學們紛紛跑去補習,以金錢換取經系統整理的考試重點、針對考試的破解密技以及一紙保證錄取承諾,使得同樣聰明同等努力的兩人,可以因補習帶來的備考效率而有不同結果(且讓我們信賴補習的功效)。所以寶貝只好也砸錢補習。為了找工作,同學們紛紛跑去考證照、念研究所,以證書作為一種「識別」,明示雇主我比別人厲害。是的,當櫃員所需的知識不必大學畢業,但是當一堆研究生在搶,寶貝只好砸錢念研究所、考證照,證明他沒有比別人差。

寶貝不是笨蛋,他想爸媽年輕的時候,高中畢業即可讓一家四口溫飽,大學畢業往往都是小康之家了。而現在大學畢業只夠讓小倆口溫飽,研究所畢業加上一疊證照、資格檢定都未必能成小康階級,甚至連房子都買不起。即使不必要,但是當其他人都墊高成本時,會造成將來的預期報酬大幅縮水,因此只要負擔得起,寶貝只好也墊高成本求取識別,以維持同等報酬。

於是整個社會一如螺旋往下,交互影響的選擇將我們一路旋往討厭的方向。寶貝們都想擁有天真快樂的童年,都希望放學後能有自由的時間,都不想為一只文憑證書白費青春。雖然說原本就沒有誰允諾給我們一座玫瑰花園,但是當我們得越費力氣才能做到同一件事,生活越見辛苦,而我們只如星系中的一顆星,完全無力扭轉或減緩星系的旋轉,那種感覺就好像坐上一輛失控的火車。

有時候會想,這世界也許有另一種旋轉方式,彼此交互影響盤旋而上,旋往幸福的方向。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學長:

先不要管現實,光賽局模型要求解,我們就得絞盡腦汁去思考很多雙方的反應才能求解,賽局理論是我上研究所以來我學到覺得最難的理論,原因在於加入了大家互動的因素,導致求解相當的麻煩,也相當的複雜,又有些均衡還是動態不穩定的,那又是更麻煩的地方。目前的賽局在有些地方甚至還沒有一固定的求解方法。

這是我學賽局的感想。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小熊:

沒錯!賽局入門很好玩,容易吸引人,我當初就是因此去翻書,感想是:還是學基礎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