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一個人是當失去他時你有多痛,在乎一件事是結果終於落空時,你有多落寞。在乎太多東西,羈絆太深,心不夠輕盈不適宜遠遊;然什麼都不在乎,瀟灑有餘,說到底只能隨風飄盪失卻目的。
五歲的我很在乎大人們對我的評價,所以總盡力表現好,我甚至懷疑當時之所以那麼活潑開朗完全是大人們放肆誇捧的結果。隨著一年級升上一年級,一如其他所有聰明或不聰明的孩子,都漸漸發現了分數的神聖地位。分數高,學校當你是資優生,同學老師當你是好學生,爸媽當你是好孩子;成績好,即使上課在私底下講話或偷偷擺起一本小說都可以被原諒,甚至偷看鄰座的答案都會被誤會是「幫助同學」。要不幸成績斗落,即使其他表現一樣好仍免不了走廊耳語:可惜墮落了!
國小國中高中,我們總憑一紙考試決定孩子的全部,聰明的孩子即使不願意也被訓練得對分數極為敏感,因此出現許多習以為常的怪現象:例如考卷發下來得92分,某君東檢查西比對,赫然發現他應該拿93分才對,於是不惜放棄10分鐘的休息時間排隊跟老師討分數;或是小考粗心大意不小心多錯一題,即當日反省三十餘次,當初作答時的情境一再停格-慢速播放-倒帶-重播,反覆懊悔惋惜良久不能自己;又如考前同學間總愛搭問:「唸得怎樣啊?」由某君經驗統計:一成的人聲稱沒唸,八成的人說沒什麼唸,最後一成的人不只哭說沒唸,還焦急緊張灰心沮喪的質問你:「完蛋了啦!怎麼辦?(拉扯衣袖)」;除了耍心機,要哪兒回真沒唸,某君通常也不會拒絕魔鬼的誘惑拿出小抄或佯裝不經意掃過隔壁張考卷,因為一旦是好學生就只能是好學生了。
所有發現分數秘密的孩子都會在乎分數,因為我們都在乎自己是不是好學生、好孩子,然是過份在乎孕育了一個又一個某君,或者,有些爭不了分數的,只好蠻不在乎。
上了大學,我以為終於可以擺脫分數的桎梏,於是我告訴自己只要及格就行,剩下的四十分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終於可以不必在乎分數!如今回頭看,是我錯了,我錯不是因為大學被當得淅哩嘩啦以致於多年來我得拼命跟人家解釋那張血淋淋的成績單,而是人生終究避不開考試,有些分數還是很重要,即便可以不在乎分數卻不能什麼都不在乎。就是在乎人,怕失去,所以知道珍惜;就是在乎一件事,怕落空,所以不惜傾注全部心力。蠻不在乎,揭穿了是漫無目標;什麼都「沒差」、「都好」,表示什麼都無關緊要,當做任何事都可以不為了任何事,那,還有什麼值得去追求的呢?
在乎,是心底那面澄靜湖水的暗湧,隨時都會撐開全身上下毛細孔噴出沸騰的蒸汽讓你嗚-嗚--嗚---的前進。到底還是得在乎。
2 則留言:
學長:
今天從台大坐公車回政大的時候,有兩個小孩,一個吵吵鬧鬧的,一個安安靜靜的,他們彼此認識,公車有客人跟他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然後,那一位吵吵鬧鬧的小孩下車後,那客人就問:「弟弟他你好安靜喔,好乖,你功課一定很好。」,那個安靜的小孩就說:「對」,那客人就說:「我就知道」。
說實話,安不安靜跟考試考一百分有什麼關係?
看了你這篇文章,再看看社會,讀書代表一切阿,起碼在很多情況都適用。
小熊:
因為安靜=乖,乖→功課好。
雖然客人只是想找話題,但看到小孩子(學生)馬上聯想到功課,如果做個實驗應該十個有八個都是這個答案吧?分數在我們心中的份量著實不輕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