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20, 2010

朋友交際的賽局

幾乎毫無例外,當人步入職場後總不免感嘆純真不再,椅子坐下來便開始懷念小時候的天真可愛,交朋友不論喜歡、討厭、妒忌、羨慕等等都稱不上心機,難過可以哭,生氣可以打,情緒都是很直接單一的。然而「大人」即使哭也只能躲起來掉淚,生氣還得面帶微笑用極盡謙和的語氣和對方說話,我們說這叫EQ。說來和虛假僅有一紙之隔。所以我們臉上隨年月增生了好幾付面具,我們不覺中變得複雜甚至難以理解簡單,這諷刺吸引許多文豪寫成無數小說、劇本,以及青年來諷刺這諷刺。

但為什麼千年來的感嘆和批判仍然無法淨化大人們骯髒的心靈?「回不去了。」無防備地洩漏自己的情緒有這麼難嗎?如果真羨慕小孩的童真可愛,我們是辦得到的吧?但大人們會說:「回不去了。」其實不是回不去了,而是人這樣具有心智的生物要群居生活、競爭,這是最佳的解。小小彬,他上節目主持人問他喜不喜歡某個女明星,他可以不喜歡就搖頭說不喜歡,大家會覺得好天真好可愛,因為他無所(沒意識到要)顧忌是否會得罪誰或擔心讓場面尷尬而說一個漂亮答案,且當事人儘管覺得窘也不會加怪小小彬,因為她曉得那是無心之言。但如果這樣的話是從一個大人口中說出,那就真得罪人了,因為我們普遍認定一個成熟的大人應該曉得那句話是當場給人難堪,沒有辦法說:「唉呀我個性就是比較直」或「我比較單純」來化解。除非我們放棄心智隨年齡增長,否則評估己身行為對周遭的影響後回頭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是不會停止,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結果。

換句話說,對於童年的天真我們永遠只能懷念,也不真想再回去了。

這等於宣告人類只能活在爾虞我詐、欺瞞的環境裡一輩子嗎?我倒不覺得。有人這麼跟我說:「職場上不要輕易相信誰,對任何人,即使是不錯的朋友也要有所防範。」她的意思其實沒那麼黑暗,是說當人遇到己身重大利益和朋友道義難兩全的時候,你不能期待人家不自私。但我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箴言,因為這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沒有朋友的負面循環。假如一開始我與人交往就有防範,別人也不是笨蛋,知道後自然也將對我有所保留,我看見後反得印證自己的邏輯:「你看,人家還是對我有保留的,還好我也不傻。」於是這套邏輯永遠都是對的,用經濟學的話來說是達成某種均衡,沒有外生力量將永遠維持在此均衡中,一生孤寂。

我認為人與人交往存在另一種均衡,前提是我們要能在一開始釋出兩個訊息:一,我待人真誠且正直(你不必怕我陰你,我是做口碑的);二,我不是傻瓜,看得清楚明白不容易欺負。如此則既容易使別人信任,也不致因為自己的天真而招來惡意,形成正向循環的均衡。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交際的賽局不是單一次結束,而是無限回合的重複賽局,因此當別人知道只要他也真誠待你,你會真誠待他,且一旦他想陷害或利用你,你也會採取行動或報復,如此雙方就可望維持一段長時間在良性的關係。儘管這需要一點智慧,但我想這是做得到也非常值得做的事,別人不論,我可不想活在灰暗負面的世界裡,憂鬱一生。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個人非常贊同你說的真誠又不失警覺策略~
友情如此!
愛情亦適用之!

D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