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01, 2009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讀後感

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是一本2000年前後的論文集,瞿是史丹佛經濟學博士,卻進中研院社科院發展,是典型的「社會經濟學者」,因為他擅用社會學角度和質化的分析方法處理台灣經濟成長及貿易的相關議題。

至目前為止讀了幾篇,感想是:二流、危險、不科學。

聽起來很糟,但在它注定不可能是經典的條件下,至少有幾處還值得mark起來,所以算二流。此外,他的研究方法不夠科學,質化分析最講究邏輯推理,這部分看似理順卻不夠嚴謹,如他認為「歐美先進國脅迫後進國開放市場及資本管制,(美)卻又以其霸權地位透過貿易制裁保護國內產業」、「GATT這些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是先進國之間制訂的,自然對他們有利(而不利於後進國)」,這些定見不論對錯都使得文章失去客觀性,一種「後進國要加入美帝等先進國所制訂的遊戲得十分小心」的態度瀰漫全文。寫專欄可以如此,但論文不妥。

說它危險,某種程度上是恭維的話。因為它裡頭有許多推論都藏著邏輯上的陷阱,導致我在讀的時候必須十分小心。另一層含意是,由於他的定見太明顯,多少給予我「找證據來支持自身看法」的感覺。如他力陳「後進國並非都能從全球化得利,真正成功的只有東亞,而東亞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政府扶植重化及高科技工業,主導產業發展的結果……後進國的比較利益只能在全球化分工裡頭找到低附加價值的生產活動」,便是提出他所相信的修正(自由市場理論的)學派的研究當作證據。我沒說這道命題不對,而是我還是不知道對不對。起碼就我所知,楊小凱等人已經對「為什麼有些後進國家在全球化下與先進國的差距愈擴愈大,而有些國家則反而能加速成長,拉近與先進國的距離。」做出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

話說回來,我同意:立即完全開放全球的貿易壁壘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100%全球化都不見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原因出在各國發展歷程不一:英美在累積自身實力,建立各種制度時,國際之間的往來和競爭壓力並不大;然而現在後進國一開門就得跟巨人們競爭,十年當一百年用,在法規制度、政府組織都還相當落後的情況下,猝然開放的結果必定相當慘烈。但結論應該是不要猝然開放,而非拒絕開放。就像我國當初為了加入WTO,在之前幾年便開始修訂法規制度、加速改革開放,爾後在金融、會計制度上也逐步跟國際接軌,自由貿易的確會刺激後進國政府的效率,大致ready了再配合階段性開放政策,應該就能解決問題。

至於100%全球化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嗎?這牽涉到分工,理論上專業分工得愈細,生產力愈高,全球化程度愈高,每個國家的專業化程度便愈高,因此提升各國家的生產力。但同時各國家的系統性風險也增加了。我們台灣在這次金融風暴最明顯,由於我國產業高度集中在消費性電子,具體來講是IC-DRAM製造跟面板,我們受惠於分工細密的產業鏈,也在這次受到了產業高度集中化的重傷。香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不過他們是中國的一部份,不是真正的國家風險。

產業集中化除了景氣循環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外,還有國際政治因素的,例如我國不產油,戰爭的時候就很危險;如果我們因為專業化分工因素而不生產稻米(都給中國生產),也會有同樣的問題。總之,各國都得在他們可承受的系統性風險下,找到最適的專業化分工程度。因此必然會有某些產業是他們自己來做比較不效率,但還是要自己來的,這些產業便多少需要政府貿易保護的支持。

語:說來我這篇文章也有相當偏見,幸好這裡是部落格。

4 則留言:

小熊 提到...

學長:

中研院社科中心,有經濟學者並不奇怪,像陳恭平老師也是在社科中心,陳老師的研究方式也不是社會學角度,而是相當傳統的經濟學分析架構。

事實上,就我以前某位政大的老師說,社科中心跟經濟所彼此會搶回國的經濟學者,所以有一度社科中心的經濟學學者水準比經濟所還高,去年過世的陳昭南院士,也是在社科中心工作。

至於方法來說,質化本身最大的問題便在於容易不科學、不客觀,原因在於他使用的敘述工具是比較不嚴謹的語言。

尤其如果只是用語言敘述,光一句話更是容易讓人誤解,也可以有不同解讀,就像當初 Coase 提出 Coase 定理時,爭吵了許久,也是因為語言上認知不同所導致之結果。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小熊:

哇!你誤會了,我並沒有批評中研院社科中心的意思,只是想交代他的背景。

後來再看一次本文,覺得我好像寫得太激烈了,其實並沒有這麼負面,否則我就不會為此寫一篇文章了。引起我批評主要是我覺得那是論文,研究方法應該更嚴謹、更科學。否則若單純就文章來說,瞿的文筆非常清晰,主觀性也強。加在一起會讓我在讀的時候戒懼恐慎,怕不小心相信了不見得對的東西。

小熊 提到...

學長:

哈哈,果然語言真的很不精確阿。

我前面那些話不是說學長你在批評社科中心,我只是想解釋說那邊有經濟學者並不奇怪,也不單單只有質化分析的經濟學者會在裡面而已。

第二段話只是想到以前政大老師提過社科中心跟經濟所搶學者的事情,居然搶到一度他們水準比經濟所還高,覺得很好玩,所以順便打上來。

我覺得學長你這篇文章不會很強烈,點出的問題也是對的,身為學者,論文本來就不應該使用過於強烈或主觀的字眼,這對於讀者會有不良的影響。就像你那天跟我提到那位研究光學的教授,他極力避免使用強烈字句的作風,我覺得才是正確的作法。某種層面上,我不是很喜歡 Krugman 的文章原因也在這邊,像 Gary Becker 的文章來說,我真的覺得 Becker 的文章客觀中性許多。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小熊:

沒錯,我瞭解寇斯的苦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