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7, 2009

精微化(granularity)思考

讀書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時候兩本八竿子打不著的書卻讓我看見相同的意圖,《精微化成長》和《不怕小孩問Sex》就是。前一本是麥肯錫寫給企業家探討企業如何成長的指南,後一本是兩個醫師/學者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

兩本書的作者都有豐厚的學術基礎,他們都想以客觀的研究成果出發,航行於現實的大海上,但礙於嚴謹的學術疆土數百年來所累積的知識太少太少,只得以既有線索揉合經驗,歸納幾項原則,再架構出一套分析的觀點,彙整而成具指南性質的手冊。依我看,這兩本書的共通點是都鼓勵精微化(granularity)的思考,只是一個明說,一個暗寫;且往往只提供建議,鮮少有「答案」。

什麼叫精微化呢?舉例來說,對「企業該不該多角化經營?」,學術界有過許多爭論。也許剛開始,我們會得到「整體而言」好,或不好。再深入一點,也許又會得到平均而言「和本業相關」的話好,否則不好。但問題是,有許多進行和本業相關的多角化的企業卻獲利欠佳,反之也有許多進行異業多角化的企業卻大肆成長。很明顯,我們需要其他的解釋因子。當你能夠切分成愈多區塊,就愈精微。而通常嚴謹的學術研究只能幫助我們到第二頂多第三層,這也是為什麼精微化思考要處理的領域往往沒有答案,只有建議。

其實,如果所有問題都可以黑白二分,分成對與錯、好或不好,那我們只需要夠聰明找到key factor就行了。可惜這麼好切的蛋糕(誤)幾已被前輩大師們吃光了,剩下更接近於混沌的問題,我們需要更精微化的思考,包括幫孩子洗澡時要不要穿內褲?以及如何建立孩子健康的性觀念等等等等。

我發現精微化思考的一個好處是可以幫助釐清抽象的觀念,譬如企業成長性、人口老化的影響、全球暖化的衝擊……就算最後仍舊沒有答案,至少也能得到一種看法。挺有趣的。

語:唉呀!寫得真爛。

4 則留言:

Dora 提到...

我也曾有類似驚喜經驗:不同領域的書居然表達的是同一概念。不知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一門精通 觸類旁通~

應該沒有一種答案適用所有的人和決策,影響結果有太多眉眉角角技巧、時機運氣以及不確定事件 …也就是你所說的混沌吧!決策當下對結果多過於樂觀
誠如你下篇”政策的長期影響力 “結果都是事後才會知道。
不過我個人認為放寬壽險公司的投資限制,用保戶的錢去買房地產基本負面遠多於正面。許多保戶的錢卡死在保費上,而且永遠追不上有保險公司資金支撐的台北縣市居高不下的房價,好處都被房地產相關行業以及金融業少數人士拿走了。或許那天房價崩盤,壽險公司資金轉不過來倒閉 ,倒楣有也只有保戶。哈~抱歉我只是期待房價崩盤的小市民 以上是我個人的不平及幻想~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Dora:

我也不買投資型保單,但我之所以說放寬壽險公司的投資限制整體而言是正面的,是基於如下理由:

1. 金融市場跟其他市場一樣,投資人(消費者)永遠有各式各樣的需求,而一個愈完整的市場代表有愈多需求能被(商品)滿足,當我想要一台很輕、又能背在肩上的腳踏車,或是可以戴一個月不用拔下來的隱形眼鏡,我都能找到。而投資型保單的問世,主要是為了滿足一些人想要「保險兼具投資目的」的商品需求,若然限制了它,必然會先對社會產生一項損失,因為有些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同時有些人因此少賺到錢。

2. 像信義區一塊土地標售價動輒好幾百億,全台灣沒幾個人或公司買得起,而裡頭願意將錢撥出來投資的就更少了。因此,新光三越若要開百貨公司,它就只能募集資金把地買下來,兩年蓋好後再開始營運賺錢,這種獲利模式是不可能讓新光三越在信義區開那麼多家分館的。

唯有壽險收集保戶的錢,才形成龐大的潛在資金投資房地產,然後出租給新光三越。一來保戶可以收到淨租金收益率,壽險公司則賺取相關費用,新光三越可以擴大營運規模,消費者則享受到更多的選擇。

3. 承上,豐沛的潛在資金能實質提高房地產價格,這種提高不是泡沫。一項商品如果流動性很差,必然得大幅折價,開放壽險的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可以改善流動性,因此價格的提高是反映折價的縮減。這對整體投資人或社會是淨利益。

此外,你可能誤會了一件事。壽險業並不是將房地產拿來像股票那樣買賣,而是長期持有,主要出租給人收租金。所以會造成壽險公司資金週轉不良的是保戶集體退保,或租金收益率太低,否則壽險公司的資金流入相對穩定,不會因為房價崩跌而產生巨大的現金流出,造成週轉不靈。

你的心情我懂,畢竟台北市的房價可能要我辛勤工作20年不吃不喝,但我想還是要以更寬廣的觀點來看待整件事情,才好。

Dora 提到...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對保險一知半解,只是對台灣的相關從業人員印象不佳(也許因個人不愉快的理賠經驗以及聽聞朋友投資型保單因金融海嘯投資損失被追繳斷頭事件)。不過,我也沒因為買不起台北市房子而非常地憤世嫉俗,租房子比較划算也覺OK,沒有一定要住台北市不可。也明白擁有自己的房子滿足心理上需求遠大於實際需要。所以,以下內容就當是一個對保險有偏見、又沒實力進住台北市的小市民強詞奪理、怨天尤人的呻吟吧!
1.創新用在各行各業、各領域絶對值得嘉許:實現許多不可能,帶給我們舒適及便利的生活…..。唯獨「金融創新」若過了頭就要打個大問號。保險最重要的意義是集合大家資金,發揮互助精神讓有需要的人獲得理賠,而保險業得到合理而透明的管理利潤。一旦保險產品複雜化如:【分紅保單】、【投資保單】、【儲蓄險】….於是,造就了許多層層收取管理費、手續費的機會....,即越複雜越模糊,讓相關業者賺錢的空間也變大,大部分保戶實在也搞不清楚被剥幾層皮?可最基本理賠糾紛又層出不窮...所以個人認為投資、保險及儲蓄盡量還是各自獨立比較好,想要有穩定租金收益率也可買REITS!
2.你說的資產增值,個人認為資產增值的速度與整體經濟成長以及國民財富增加幅度差不多的情形下會比較健康。而壽險業在台北市各區競標土地,多少會影響大台北地區地價。諸如:如與"信義"沾上邊、近山區看得見墓仔埔的老舊公寓也不會便宜到那去?南港又在信義隔壁當然也跟著水漲船高…..。當然,買得起的人說實在還是大有人在。不過,我認為價格並不是死的,出價百億沒人標,有50億的人就會成交,不會一直放任在那流標。再者,信義計劃區也不一定要那多百貨公司,其中二、三家百貨公司空間來弄BOT美術館或藝文中心或公園也不錯。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家百貨公司開四家說真的有點太重複,消費力要夠比較重要,不然連假日只有美食街熱鬧滾滾,其他樓層則冷冷清清~
3.截至目前為止,必須承認真的沒有什麼人因放寬投資限制而直接受害(個人覺得間接應該不少),倒不少人受益,如:一間百貨公司也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30、40年前在吳興街買房子的人也享受資產增值利益….。而我認為的負面影響是站在無知或無辜人士立場。總之,資本主義的法則就是這樣,我必須接受,唯有要小心不要成為最後一隻老鼠和待宰羔羊。目前,保險公司還沒發生因胡亂投資(不限房地產)而倒閉事件,只有外資賤售案例。所以未來會怎樣沒法預測,只能事後諸葛。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Dora:

你說的有些我同意,有些則不然,但這都無礙我的結論:這個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至於是好是壞各有信奉者追隨,因此我就不再辯駁了。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