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8, 2009

政策的長期影響力

很多政策好像做很大,像消費券,卻幾乎沒什麼長期影響力,不論實質或表面都跟許純美的新聞差不多,若論事後的悵然與當時激情的對比,則又跟跨年煙火無異。但有些政策卻會在好多年後匯聚成流,切割山石灌溉(氾濫)平原,變成不可忽視的存在。

開放私募就是一個例子。2002年2月6日,證券交易法增訂有關私募的條文,正式准許公司透過私募擴充資本。自今年以來,私募已佔上市櫃公司增資總額的22.3%(海外存託憑證41%,現金增資36.7%),若以次數計則佔70%(海外存託憑證8%,現金增資22%),表示私募已經成為上市櫃公司不可或缺的籌資工具。尤其歷經金融海嘯後,許多公司需要改善資本結構,無法私募可能會導致一缸子公司陷入困境。

另外一個例子是放寬壽險公司的投資限制,主要是讓他們可以用保戶的錢去買房地產。其最直接的影響是提高了(台北市)商用不動產的價格,信義區之所以可以建那麼多百貨公司、商辦大樓,投資型保單會熱銷這麼多年,很大程度上受惠於此。

上述兩例基本上是正面的效應,當然也有負面的,譬如長期對科技產業的投資抵減,尤其是雙D產業,其嚴重扭曲資源配置的後果在之前的金融海嘯中已充分顯現。因此,政策可以改變地貌,也可以像放個屁一樣,希望我們能有足夠的智慧分辨彼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