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06, 2009

創業者的困境

常常我們可以觀察到一種現象,譬如一家新開的餐飲店,剛開始或許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或許東西不夠好吃、或許太昂貴等等,導致生意做不起來。這時候老闆得評估:到底這是暫時性的,還是會一直賠下去?因此通常他們會設定3-6個月的時間去努力,亦即他們準備的資本足夠燒數個月之久。

若期間生意不理想,他們會調整策略,通常是降價。但吸引客人上門之後,卻不一定留得住。往往促銷期一過,生意再度清淡。因此為了經營考量,只好降成本,例如份量少一點、差一些或減少人力等等。但如此一來,可能使原本還願意進門的客人也不願意上門了,導致生意更差,而店家也必須再降價、再降成本,終於形成惡性循環。

我很久以前就在想,如果我是老闆,到底該怎麼辦才能把生意做起來呢?因為生意不好的結果,也沒有太多錢可以燒,因此cost down是必須的,但降品質卻又會使收入減少,似乎很難扭轉這種負向回饋的關係。

「把東西做好(吃)」是一個答案。但要是這點那麼容易,就得做得更好才行了。大多數出來創業的人必須有一點資本,但他們本來未必是這一行的,因此也許他們藉由努力能做出不差的東西,卻不能苛求他們做到一流。在這個限制條件下思考這個問題,才比較有現實意義。

東西不差,價格合理就能穩定經營下去了嗎?未必。跟誰進貨、進多少、聘多少人、生產流程、價格策略等等,都可以在一樣的銷量下影響賺錢的多寡。但銷量不提高,也只是苦撐一些時日而已。

我想,如果已陷入那種負向循環的狀態,最終還是需要增資解決。口袋深度代表可承受風險的強度,由於生意經營至此,資本額所剩不多,使店家可承受的風險很小,可選擇的策略也變少了(例如維持品質,同時提供偏低的價格一段時間),而其中已經沒有獲致成功的選項。用數學的話來說,就是這條限制式,無解。可以說是因為可承受風險太小而造成經營失敗的風險極高。

如果增資,便有機會在更多方案中找到正解,即提高可承受風險而降低經營失敗的風險。當然,我並不是說砸錢就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改變,也只是繼續燒錢而已。但是當店家處在那樣的境地時,砸錢是一個必要條件。(找出生意不好的原因則是另一個)

一年前我住處附近開了家日式燒肉店,是老闆娘從日本回來創業(老公式日本人)。我不是很喜歡吃燒肉,因為每次總是烤焦得多,且吃完免不了滿臉油煙,整餐都是肉也讓我受不了。但那裡不一樣,一改我對於燒肉是「一群人人聲鼎沸地炒肉」的印象,很日式(包括七分飽這點)、無煙、肉質佳。頭幾個月她生意不好,也沒有改善的跡象,我們都在猜她哪時候會倒。吃了一次,覺得好吃但太貴了(吃不飽)。後來她推出禮拜六半價,我們就常去吃,那陣子生意也開始有好轉的跡象。此後大概維持平穩,不算太差,但也沒多好。再後來她改菜單,主要的幾盤都半價,但收服務費,吃下來比原本的平日便宜,但比原先的禮拜六貴。直到前幾天她週年慶,一人送一盤肉,我們五個人去吃,也因此點了幾盤平常不會吃的高價牛肉。原以為會爆滿,沒想到還有幾桌空位。

這間店讓我深感到創業不易。老闆娘經營得很用心,更難得的是沒有犧牲品質。刻苦經營如此我都還不確定她到底回本了沒,不過肯定得是,她相信經營得起來,只是溫火總得燒久一點。一次有客人問她,她笑說:「還好啦!創業就是這樣」。創業原來就是這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