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07, 2008

景氣循環的開車觀點

在沒有交易、資訊成本及理性預期的完美世界裡,景氣循環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自能發揮其強大的穩定力量,經濟各部門中任何突發的SHOCK都會在極短時間內回歸均衡。於是你可以想像總體經濟就像一張心電圖,只有一些NOISE散亂在偉大的均衡旁,鐵粉永遠沒有離開磁鐵而暴走的可能。

在此我無意詳述教科書上關於景氣循環的理論,只想告訴你們一則譬喻來總括我對景氣循環的看法。

想像在公路上停著一串首尾相連的十輛汽車,在接下來的路程中他們必須緊緊跟著前車行駛。現在,第一輛車踩下油門,開始加速。第二輛車在看見前車開出之後也啟程跟上,但時間上必定慢了一些,第三輛又更慢了……到第十輛車啟動時,也許第一輛車已經走了五百公尺也說不定。此時如果你在一旁仔細記錄時間和各車輛的速度關係,你會發現後一輛車總會落後一點時間才能追上前車的速度,不論加速還是減速皆然。例如一分整時,所有車速維持在60,但1車突然加速,於1分5秒時偵測時速為70,此時2車的時速為65,還要再過2秒才會加速到70。

沒有意外的話,你應該還可以發現越後頭的車子,車速的變化越大。若第一輛車的時速全程控制在0~70之間,第二輛車為了在前車加速時盡快追上對方,其極速就可能得提升到75,到最後一輛車或許已突破100也說不定。上述過程大致可畫成下面的示意圖。


我小時候就對這種前後車的時間差導致塞車感到好奇。我想,如果他們「同時」啟動,把車開出去,只要速度控制一樣,那一定不會相撞。很可惜若要他們同時行動,得需要一個總指揮讓大家全聽命於他才行。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只能看前車的動作之後,經過一段判斷、行動所需的LAG,然後才能動作。

總體經濟的情況也是一樣,廠商必須看見需求提高才會加快進貨、生產的速度;上游廠商也必須看見客戶逐漸放大的訂單規模後才會加緊趕工;而當存貨持續減少暗示景氣已復甦時才會增加資本支出,擴大廠房設備的投資規模,經過數月至1、2年的時間,新增產能才開始投入生產。因此你同樣可以想像上圖第一條虛線是消費者的需求,第二條是廠商的存貨變化,第三條是廠商資本支出的規模。除了LAG,起伏不甚劇烈的消費需求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後造成總體資本支出的巨大變化,往上即為過度投資,往下就是衰退了。這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總體經濟一再而再地過度投資吹大泡沫,又一次次地崩跌,就像完全遺忘了歷史的教訓!批評者說活該,我說:請小心開車。

語:如果開車理論是正確的話,隨著科技發展,廠商越來越有能力做到及時生產,這種LAG的問題應該會越來越小。可惜隨著網路科技大躍進,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增加了全球的系統性風險,地球上哪個強國打一聲噴嚏,小國就感冒了。但這個問題就不是多開車能解決的了。

2008.8.8 如果再考慮「預期」,情況就更複雜了。假如後車為了想消彌與前車間的時間差,他開始從各種跡象去預測前車的動作,猜測在即將進入一個大幅度彎道前會減速20%,並在過彎後的直線道上猛催油門之類。但正確預測並不容易,事實上他們經常猜錯。結果是當他們預估前車將加速時便踩下油門,而在發現前車根本毫無動靜時緊急煞車;或反過來他們預先減速,然後在發現距離被拉開時全力加速趕上。這些都會擾亂車速變化的規律性,車速也更容易劇升劇降,使車裡的乘客暈眩不舒服。

現實上我們也一直在預測總體經濟景氣,也總是一再地猜錯,因此只要有「預期」,幾乎一定伴隨著意料外的SHOCK,於是各經濟部門只好再針對非預期的部分採取動作(加速或煞車),修正預期,然後再迎接下一次衝擊。這種預期—修正的過程使得景氣循環更加詭譎複雜,有時候看似一切都很好,有時候卻險象環生。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講起來好簡單喔!很清楚能了解(學者派)
要跟你說件事喔!
方子仁(不知道這樣打對不對)月底要離職了!
要找你一起吃頓飯~他要回花蓮了!

第一塊拼圖 提到...

DEAR 小飛:

是啊! 我本來就是老學究,我認了。

所以他決定要出國了喔?我的話,禮拜二和禮拜四晚上都OK,你和oneday也一塊來吧!

我的MAIL:localk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