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7, 2008

上下交相賊

(本文是讀完小熊「教育部長」一文後的一些想法)

多年前,我們的教育制度曾經是「統一分發考試,一綱一本」。後來很多人覺得不好,在教育改革的壓力下,就變成名之為「多元管道入學,一綱多本」的制度。只不過礙於許多顧忌,多元管道入學卻變質為聯(連)考兩次入學。我這麼說大家一定能夠會意,因為不論是推甄或申請入學,都將第一次基測當作筆試部份的成績,所以在筆試的部份仍不脫離「聯考」的精神。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其說是「多元」,不如說是改良式的聯考,也就是為了改善聯考一考定江山的缺點而設計的制度。連考兩次都考差,萬千父母和考生們也只能摸摸鼻子相信是自己程度還不夠,而非考試當天的風水不佳溫濕度不對等等。因此說到底,我們仍舊是「統一考試」。

至於「一綱多本」,實際上教育部的確頒訂「一綱」,而坊間也出現「多本」,不過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問題。由於實質上還是統一考試,考生和家長當然想挑一本最能切中考試方向,或最能涵蓋考試範圍的教科書,出版商深知此理,自然會想方設法去體會教育部大考中心的想法,因此版本雖然琳瑯滿目,內容卻朝同一個方向收斂。按理說收斂的力量應來自於「一綱」,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白紙黑字的綱要是寫給無知的人看的,實際上會出現什麼考題才是重點。

另一方面,教育部怕招惹非議,出題時絕不會讓考題過份集中在某一種版本,也不會過份冷落。為了確保達到這個目標,我猜出題委員甚至還會拿起計算機仔細驗算呢!造成的結果,是減緩教科書收斂的速度。

上下交相賊的結果,教育部和出版商都可以找到一個最佳策略達到均衡,卻難為了考生。因為市面上十種版本都大同小異,八成一樣,所以基本上他只需要選擇一種來研讀就行了,但偏偏考試內容都會顧及不同版本間的「小異」,在差一分就差很多的情勢下,他們只好「被逼著」多買幾本,以求保險。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困境,開始有人想回到過去一綱一本的制度也源於此。

我相信「多元入學、一綱多本」是好的制度,過去許多專家們也是稟持相同信念才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改革。然而我想的是,在不能真正達到「多元入學」之下,究竟一綱要幾本才好?自由市場的理念最常被人攻擊的原因,在於落實到真實的政治世界時,為減緩衝擊往往採階段性開放,然而開放的效益又常常得等到完全開放時才能彰顯,在此之前甚至會徒增困擾與混亂。因此在這段黑暗期,便開始有人想往回走,由於不能確定前面是否更糟,眾人的腳步也就越來越沈重、充滿疑慮了。

「不見兔子不放鷹」是林全說過的一句話。儘管這句話在此時並不是時候,但至少可以知道當初是我們看到影子就放了鷹,導致現在進退維谷。收鷹?還是生兔子?也許這已經不是一番兩瞪眼的事情了。

語:所以我們現在是連考兩次,連讀多本制。

1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學長:

我在想,那些家長希望回復到一綱一本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就像學長你所說的一樣,他們根本沒有享受到一綱多本的好處,但是只有遭遇到名為一綱多本,實為一綱一本的壞處。如果可以,不知道台灣有沒有考試解禁,廢除聯考的一天,雖然,我預想的到,一定大多數的人會反對說這樣不公平。只不過,廢掉聯考不公平在那邊呢?我想,他們應該也沒仔細想過吧。

此外,統一分發的考試制度,我覺得才是萬惡之根源。

我想,就像駱明慶教授說的一樣,教育本應無綱無本才是。

第一塊拼圖 提到...

不公平的地方還是有的。像研究所考試,不論筆試或推甄都明顯保護校內的學生,對非本校的考生就比較不公平。

匿名 提到...

學長:

不可否認的,也許研究所考試會出現一些不公平的情況。但是不公平倒也不一定代表選才上面有問題,像教授們會偏袒校內學生,很多原因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瞭解校內學生之下,比起招進外校學生來說,不用重新適應,加上因為瞭解所以他們覺得收到他們不要學生的風險可能也比較小之下,這也許才是這樣子的風氣會一直存在的原因。雖然這是不公平的考試制度,但是選才上面倒也不見得沒有效率與失焦。

此外,我在想,如果有辦法讓教育市場來競爭的話,假設學校不公平的選才制度會讓學校選到不好的人才,降低學校風評,我想,學校久而久之也會被迫改進才是。

最後,我又在想的是,假設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出人才,所以考試的關鍵便在於選出適當的人選來讓學校來培養,所以,選不選得出適合各校口味學生的考試,才是好的考試制度的關鍵所在,至於表面上公不公平,似乎好像不會是重點。

第一塊拼圖 提到...

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

因為你問了一句:「不公平在那邊呢?」所以我就隨手舉了個不公平的例子。

你說,學校偏袒校內學生是因為比較瞭解他們,比起面試五分鐘的外校生,選擇本校生似乎比較穩當。這說法在推甄上講得通,但有很多學校只有筆試,卻在考卷上動手腳,例如考期中考題,這種做法實在很難有什麼正當理由去解釋。

你又說,如果選才有問題,「久而久之」學校會被迫改進。然實際去選才的是各系所的評審委員,這些委員們選才的標準不一定符合學校或系所的最高利益,例如有些教授就是對某某學校畢業的有意見,或特別鍾愛某校出品,有些教授就是喜歡出他課堂上講的題目。即使事後學校發現他們錯過了好的人才,也很難歸咎原因,就算可以,要改變委員根深蒂固的偏見或剔除他們也不容易(因為他們都有一定的輩份和位置了)。所以我比較悲觀,你的那個久而久之可能會比你想像中還久。

匿名 提到...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blog, it is about the TV Digital, I hope you enjoy. The address is http://tv-digital-brasil.blogspot.com. A hug.

匿名 提到...

學長:

最近很忙,所以拖到現在才回應你。

我在想的是,這些事情一定會存在難免。就像即使我們去找工作,也有時候一樣會有覺得不公平的感觸一樣吧。

但是,我在想的是,單一的考試,也只是偏向某一價值觀取向的出題,事實上,也是對於符合出題老師口味的才比較有利。跟一些研究所考試推甄入學出現的一些現象相比,我覺得單一考試也好不到那邊。何況,多元的入學制度之下,我覺得一定可以帶來競爭,除了我自己說到的因為選進學生素質差對於學校風評的影響之外,還有因為學生覺得因為不公平的考試制度比較不好入學之下,同時也會影響報考意願,這對於學校收到好人才也是很大影響。

我對於這方面的競爭,是比較樂觀的態度,就像就業市場一樣,只要某企業出了一些選才方面的紕漏與瑕疵,他們馬上就會少了很多人才來報名一樣。

只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這些會保護校內學生的做法(如關起門來洩題)的風聲,幾乎年年都在傳,也是很好的報導題材,尤其在我們對於教育界人士甚高的要求之下?就像之前繁星(煩心)計畫出包一樣,馬上搶上新聞頭條,怎麼研究所考試這爭議性更大的問題,我發現記者都沒有去報導,會不會是這方面的消息真的很難抓?

第一塊拼圖 提到...

我不否認競爭有它的力量,但拿研究所考試來說,研究所考試從一開始就是獨立招生,但十幾二十年下來,偏袒甚至作弊的現象絲毫不減。台大是保護自校學生出名的,但每年報考的學生還是很多,只要程度到有希望考上的都不願錯過。由此看來,競爭的力量並不如你想像中高。所以我不當開放競爭是萬靈丹,反而會去思考那些會削減競爭力量的因素,唯有先確定這些東西,開放競爭才能帶來效果,而非失望或混亂。

匿名 提到...

學長:

我是覺得,研究所之所以可以有辦法撐那麼久,有兩個很大的原因:

第一、這些會去保護校內學生的學校,很多都是所謂的名校,名校內的學生素質,平均而言一定比考生來得高,因此他們偏袒自己的考生之下,反而讓學校更有機會收到素質較高的學生,所以反而還有辦法讓學校口碑不會在業界凋零。

但是我覺得上面不是主因,主因是下面的第二個原因:

因為國內的公立大學拿的是政府的補貼,在政府有著補貼之下,他們這種缺乏效率的行為,本來就難以因為市場機制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然後藉由市場機制淘汰他們。所以說,我是覺得就是因為對於高等教育的補貼,才會導致他們有空間與成本去浪費,做這種不效率的事情。也因此,我是覺得,雖然國內研究所考試獨立招生已久,但是卻因為政府的補貼有辦法讓學校去擺爛,才會導致這些現象一直存在。

第一塊拼圖 提到...

保護自校生的現象在後段班學校並不會比較少。

如果你的說法成立,那即使大學採獨立招生也不會看見效果,因為目前各大學都接受政府補貼。且結果就變成:一綱多本要發揮效用,需要獨立招生;而獨立招生要發揮效用,得仰賴取消補貼。一條漫漫長路啊,不是嗎?

匿名 提到...

學長:

是阿,真的是一條漫漫長路,要廢除補貼,就是很麻煩的問題了,這個應該是很多人聽到就會激動到跳起來的議題吧。

在那麼多限制之下,就像學長你所說的一樣,有時候貿然的開放反而也只會收不到效果而已,畢竟一個市場要順利的運作,背後有著許多的要件在,而政府的干涉與管制往往是最大的阻礙。台灣的教育市場在政府的重重管制之下,有時候部分的開放 (如教科書) 也往往因為其他的限制與管制反而讓教育市場無法順利運作。

Isaac, 這名字聽起來蠻好聽的,並且很特別。

第一塊拼圖 提到...

Thanks,真是一串不錯的討論。

匿名 提到...

我只能說這段討論好有趣,我從沒想過從這個角度思考耶!

第一塊拼圖 提到...

謝謝!(我還以為你會說:好酷喔!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