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10, 2008

拋磚引玉

打從我國小就認識「拋磚引玉」這成語了,從來不覺得奇怪,直到最近在某篇文章上看到,突然想:為什麼拋磚能引玉呢?又為什麼引玉要拋磚呢?本著求知精神上網google,才發現「拋磚引玉」還是三十六計裡的其中一計,意思是:類以誘之,擊蒙也。(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見維基百科

因為拋磚目的在誘敵,因此得先把磚頭偽裝成玉,這解答了為什麼拋磚能引玉。

但我們更習慣的理解是:比喻以自己粗淺的見解來引出別人的高論 。又根據拋磚的精神,拋磚者得先把自己粗淺的見解偽裝成高論,否則一旦人人都看出見解之淺薄,不值一哂,自然也吸引不了高論。只是「拋磚引玉」演變至此已成為謙虛之詞,一方面拋磚者未必真認為自己的見解膚淺,另一方面讀者也不是傻瓜,如果磚頭中沒有鑽石,高手也不會出招。倒是最終引來的未必是玉,是一堆垃圾也說不定。

最近曹興誠蔣友柏相繼開設部落格大談自己對兩岸和政治的看法,都謙稱是拋磚引玉,也許因其聲望,也許因議題之敏感,更也許因兩人之見地,總之,都吸引了兩岸人民的關注,一瞬間整個社會都熱烈地討論起來,對於國家的敏感性牙齒,以及口腔的未來。

語:兩人的文章我都拜讀過,不得不佩服兩人的智慧。儘管我不全然同意他們的觀點,但他們開了一個話匣子,提供一個理性討論的平台,且他們的文字中藏不住鑽石的光芒。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