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在1/29發了一塊新專輯【Private Corner】,拿出來提是因為:1. 它是塊粵語專輯。自從定北京話為國語之後,粵語同台語一樣都面臨逐漸式微的危機,它們被認為是本土的、鄉下的、落伍的語言,以致於粵語歌曲越來越乏人聞聽。許冠傑是帶粵語進入華人流行音樂廟堂的第一人,之後張學友、陳奕迅兩代歌神分別撐起半邊天。張學友這塊【Private Corner】是有意識地為支持粵語流行歌曲而製作的粵語專輯。2. 它是爵士樂。嚴格來說,不全然是。很少人拿爵士入流行音樂,我不知道王若琳算不算,但張學友的嘗試還是很大膽的,很多人問他這一點,他說:「我也不是不市場傾向的人……」。這話很有意思,意思是第一,爵士有太多種,他可以挖掘爵士樂中也有商業市場的那一塊;第二,不去試,誰能知道賣不賣?他有他想做的事,他想說商業考慮和他想做的事不必然衝突,儘管聽起來挺衝突的。3. 它很好聽。
可能是學商的關係,我不覺得向市場靠近就是市儈,遠離市場就是清流。人總要生活,能賣錢才能生活、支撐夢想。蔡明亮,知名導演,他的片常得獎,但票房卻冷冷清清,他是國片的代表。我絲毫沒有貶低他的意思,他的片藝術價值高,卻不能吃飯,他在拍那些片的同時就要有這層認知,在這層認知下還願意這麼做,是他在實踐他的夢想,奉獻給少數要看深度電影的人。但他無權抱怨拍了這麼多得獎的電影卻沒有票房,因為他始終沒有考慮市場;他不能埋怨拍片吃不了飯,因為他從來沒有要靠拍片吃飯的意思。並不是說「商業電影」就是爛,李安就是一個想拍好片又在乎市場的人。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安比蔡明亮更辛苦,因為他不能隨心所欲的拍,他怕拍了沒人看,又怕失卻自己的心,他必須不斷找尋觀眾和他之間的交集合。
雲門是另一個辛苦找尋交集合的舞團,雖然還不算真正成功。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人工作的選擇。我看有些人追逐夢想,幸也不幸,家裡支持他們,因為這份支持讓他們可以不去計算;而有些人追求溫飽,幸也不幸,安穩平淡過一生,獨外那一絲缺憾。前者缺少責任,後者缺少勇氣,而追求腳踏實地的夢想還需要一番智慧。
4 則留言:
學長:
讀了你這篇文章最後一段,只能說打從心中感同身受。
我也只是比較會說而已。
學長:
我很喜歡看經濟學家的故事,那天在台北火車站的誠品,又重新翻了一遍「十八位經濟學家的故事」那本書,感觸還是很多。
今天看到 Fama 寫的這篇文章http://www.dimensional.com/famafrench/2010/03/my-life-in-finance.html,陳述他的研究過程,學長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可以看看。
小熊:
我還沒看,thanks!
張貼留言